1,寒冬腊月,北国风光,风刀霜剑,塞外边疆,漫天飞舞,纷纷扬扬的意思

【意思】指农历十二月天气最冷的时候。泛指寒冷的冬季。【读音】hán dōng là yuè 【出处】汉·无名氏《别诗(骨肉缘枝叶)》:“征夫怀远路,游子恋故乡。寒冬十二月,晨起践严霜。”【造句】寒冬腊月,大雪纷飞,漫山遍野一片白色。【意思】泛指我国北方寒冷地带的景色风光,比如雪景等 ,北国指代的是我国北方地区。【读音】 běi guó fēng guāng【引用】《沁园春·雪》毛泽东: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【造句】山头白雪皑皑,山下松柏苍苍,多么壮丽的北国风光!【意思】寒风像刀子,霜像剑一样刺人的肌肤,形容气候寒冷。也比喻恶劣的环境。【读音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【出处】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一年三百六十日;风刀霜剑严相逼;明媚鲜妍能几时;一朝飘泊难寻觅。”【造句】这位老人两鬓斑白,黝黑的脸上刻满了风刀霜剑,说明老人受过不少磨练。【意思】指我国长城以北国界以内的地区,包括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、河北等省、自治区的北部。南方的暖湿季风吹不到,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首当其冲,气候都比较干燥寒冷。【读音】sài wài biān jiāng 【引用】1、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引军出 卢龙塞 ,塞外道绝不通。” 2、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遣因杅将军 公孙 敖 筑塞外 受降城 。”3、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》:“其诸新降 胡 初在塞外,数为 师子 所驱掠,皆多怨之。” 4、南朝 宋 颜延之《阳给事诔》:“凉冬气劲,塞外草衰。” 5、明 王铎《送袁环中(袁可立子)郎中奉使宁远饷军序》:“夫军士之疲顿塞外也,于关内诸郡县,异内存节钺之驭,又有山谷边堑之险。”6、艾青 《骆驼》诗:“你来自塞外的生客啊--披着无光茸乱的干毛。”【造句】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。【意思】遍布天空;满天。或形容雪花或轻的东西满天飘的样子。【读音】màn tiān fēi wǔ【造句】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,孩子们兴奋不已。【意思】状态词。(雪、花、叶等)飘洒得多而杂乱。【读音】fēn fēn yáng yáng 【出处】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:“外人纷纷扬扬;也多晓得。”【造句】鹅毛大雪,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。

2,寒冬腊月是几月份

“寒冬腊月”是指春节前最冷的三个月,即寒月,冬月,腊月,分别对应农历十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。寒冬腊月现在泛指寒冷的冬季。腊月,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。关于“腊”,早在《周易》与《周礼》等著作中就有“肉甫”和“腊味”的记载。“腊”的本义是“干肉”。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,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月份举行“岁终之祭”。因岁末十二月有“腊月”、“腊冬”等别称,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“腊祭”。传承发展:腊月在岁尾,正值寒冬。民谚云:正是言之其冷。这时冬季田事告竣,故有“冬闲”之说。在先秦时期,岁末的这个月是大祭的月份。腊月是年岁之终,古代农闲的人们,腌制腊味或出去打猎。一是多弄些年肴,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,祈福求寿,避灾迎祥。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。腊月是岁末小寒至大寒这个月的别称,自阴阳合历推广后人们常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。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,则第一个月叫“十二月(腊月)”,第二个十二月叫“闰十二月(闰腊月)”。

3,寒冬腊月?是什么意思?

寒冬腊月指的是一年天气最冷的时候,泛指寒冷的冬季。腊月是农历的十二月份,按照阳历来算,从阳历1月15日开始就是进入腊月了。“腊”本是一种祭礼。尤其是到了商代,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、夏、秋、冬4次大祀,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,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,也最隆重,后来称为“腊祭”。因此,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“腊月”。这个时期正好是一年冬季最寒冷的时期,所以便有了“寒冬腊月”一说。腊月习俗腊月二十三,在我国北方地区又称“小年”,是传统民间祭灶的日子。传统民间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习俗,因此祭灶王爷,只限于男子。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,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。祭灶的风俗,由来甚久。明代时祭灶是腊月廿四,清代以后是在廿三。北京有“腊月廿三,灶王爷上天”之说。

4,寒冬腊月的意思是什么

寒冬腊月[拼音] [hán dōng là yuè] [释义] 指农历十二月天气最冷的时候。泛指寒冷的冬季。[出处] 汉·无名氏《别诗(骨肉缘枝叶)》:“征夫怀远路,游子恋故乡。寒冬十二月,晨起践严霜。” 扩展资料:成语用法示例寒冬腊月大雪纷飞,漫山遍野一片白色。拓展资料寒月和冬月,均指代农历十一月。腊月指代农历十二月